“只要老百姓种菜致富了,我再苦再累也值得。”性格内向的罗甸县农业农村局蔬菜发展中心副主任王惠科说出这句话时铿锵有力。在黔南农校读书时,喜爱踢足球的王惠科总是精力充沛,参加工作后,他把这股干劲用在蔬菜种植上,20余年从不间断,风雨无阻。有点腼腆,性格内向,不爱说话,只是默默地做事,这是王惠科给人的印象。六月的罗甸,逢亭镇祥脚村蔬菜种植基地里,“抢鲜”上市的黄瓜、南瓜、辣椒等各种蔬菜,经过菜农们的小心翼翼地采摘、包装,一箱箱地搬到了全国各地消费者的餐桌上。“把下部的老叶、黄叶剪丢,让它通风透光,减少营养消耗。”罗甸县农工局蔬菜种植示范基地里,五六位当地菜农正在剪南瓜的枝叶,技术指导员王惠科手拿修剪刀,手把手地指导和传授菜农们剪枝。在田间地头里,王惠科——这个菜篮子“功臣”的形象越来越生动饱满。王惠科的蔬菜情结“以前大家搞传统的蔬菜种植,投入的劳动力大,很辛苦,收入也不高。”王惠科介绍,年至年他在黔南农校学习,主要学习农作物栽培(水稻、玉米、油菜),由于自己家里是种植蔬菜,为了学习技术,经常到学校图书馆查阅资料自学蔬菜种植技术。“假期回来时,用自家的田土做实验,成功后,周边的农户都来学习,跟着种植”。第一次“亲密”接触后,王惠科与蔬菜种植结下了不解之缘。黔南农校毕业后,王惠科被分配到罗甸县原木引乡从里村担任村主任助理,一干就是五年。后来,被调到罗苏乡农技站工作,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蔬菜种植技术指导工作。“只有自己先种出来,老百姓才相信,才跟着种植。”多年研究蔬菜种植技术,王惠科时刻不忘“身先士卒”示范带头。到原罗苏乡后,王惠科承包了20亩田地,摸索着进行蔬菜种植,在取得成功后,周边群众也跟着进行种植。在王惠科的带动下,原罗苏乡的早春蔬菜种植从零发展到余亩,从此当地农户走出一条蔬菜种植致富之路。带动群众种菜致富是最终目的“罗甸蔬菜必须在早、特、优、精上做文章,前期产量上得去,才能有更大的利润空间。”多年的摸爬滚打,王惠科对罗甸蔬菜种植有自己一套思路和见解。年以来,他带领蔬菜技术服务团队共引进新品种个进行试验,筛选出适宜罗甸气候环境条件种植,早熟性强,商品性状好,市场竞争力强的新品种雅秀苦瓜、苏润辣椒、紫荣6号长茄等12个品种。年在全县各乡镇蔬菜种植示范区示范推广亩。除此之外,王惠科还是蔬菜育苗领域的“高手”,粗略统计,经他手的育苗,光是苗种价格就超过了万元。他还深入全县各村开展蔬菜技术服务,每年培训农户1人次以上,对生产存在的问题进行技术指导培训,提高菜区农户生产技能。付出总有回报王惠科对本职工作十分执着,对蔬菜种植的研究和探索从未停止过。在他的办公桌上,堆积着各种蔬菜种植书籍,二十多年来坚持不懈的理论学习和不断的实践改良、试种,让开始只有中专学历的王惠科一步步成长为“蔬菜专家”。年,王惠科申报的“苦瓜栽培篱架”技术专利取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证书”,他苦心经营十余年的苦瓜栽培技术终于获得肯定,这一技术的改良成功,与传统种植相比,亩产值可增加元以上。不仅如此,他先后获得“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证书”“黔南州科学技术进步奖”“罗甸县县管专家”等荣誉称号。荣誉获得的背后是王惠科20多年来孜孜不倦地努力。“我还好,还是一个领工资的‘农民’,其他的我也做不来,安心种菜就好了”说出这句话,王惠科一脸的自豪。20多年来,他坚持干一行、爱一行,把火热的青春奉献给蔬菜事业,足迹遍及全县的每个角落,用知识和汗水架起农民致富的桥梁。为全县蔬菜种植技术研发和推广事业鞠躬尽瘁。罗甸蔬菜多次荣获农业农村部《无公害农产品证书》《菜篮子产品生产先进县》等荣誉,这些荣誉的背后有王惠科一份默默无闻的付出。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王维维编辑毕文君二审莫宇三审张发扬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jg/pgjg/6893.html |